新车销售放缓,品牌4S店扩张遭遇瓶颈,盈利能力下滑;由于汽车零配件供给受制于政策及厂商,4S店的售后盈利能力开始依赖于提高养用产品的价格,从而导致“零整比”严重失衡;
另外,我国已经在质保期外的存量汽车规模已经远大于新车和质保期内车辆,而这部分车辆的服务需求,即对养车用车的刚需强劲;业内人士指出,把目标指向汽车后市场的互联网服务体系及O2O商业模式一旦成功,有可能逆转5%的4S店获得50%的后市场服务利润的现状。
【正文】
日前,由于移动互联网的爆发,车主对养车用车线上服务咨询、询价、发现最优服务商的需求正在暴增,这使得很多风险投资开始向后市场的O2O投资。品牌厂商、汽车门户和垂直网站、中小创业者都已经在尝试建立自己的O2O网站。
互联网在客户、服务商、竞价等领域可以发挥资源集约化优势,这使得困扰后市场的众多问题有可能得到最佳解决。
2014北京车展期间,笔者通过采访多位车主获悉,即使是一名没有完全被4S店锁定的非小白车主,也仍然对养车用车的门道一知半解,除了去4S店,他们也和保险商、形形色色的汽车后市场单体店铺打过一些交道,无论从养用成本考虑,还是服务需求方面,他们都还没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途径。
毋庸置疑,中国的汽车后市场是一块大肥肉,涵盖的范围也很广;而从诸多车主口中谈及的养用感受中,也能看出他们对养车用车的几个重要方面普遍心存疑虑。
油:无论大家更愿意将其单列还是将其算做汽车后市场的一部分,但毫无疑问油价牵动着千千万万车主神经,节油产品也是大家极其关心的话题;
保险和保险维修:水很深,基本上由保险公司主导,各路神仙各出奇招;
汽车保养:保修期内是4S店的天下,出了质保便只能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汽车改装:因车主而异,愿意玩的能玩得比新车还狠,不愿意的那就是瓷公鸡加铁公鸡;
汽车用品:从新车开始,持续性周期很长而且是门类繁复、更新换代迅速;
汽车美容养护:洗车、装饰、轮胎补换、划痕快修、非保险维修,内容很多很细,小而杂;
汽车服务:酒后代驾、堵车代驾、新手陪练、代驾保养等,发展中的市场;
此外,过路费、停车费,也是车主消费的一部分。以上可以说都是车主买车之后的刚需,也都是车主亟待售后服务商能提供最便捷、优质服务产品的领域。
从2014年开始,涵盖以上各领域的汽车后市场在国家政策的破冰、行业协会的发力的大前提大趋势,以及车主们不断发声的影响下,已经开始 “二次革命”。有业内权威人士称,一个预计到2015年产值将超过7000亿人民币的庞大市场,一个长期被垄断、被忽视的汽车售后服务行业,从今年伊始,正式步入了O2O元年。
新消法的公布为多元化养修带来机会
买车只是开始,养车才是久痛。
曾几何时,车奴的自嘲不绝于耳;千万车主中又有多少人没被车企所谓的知识产权所蒙蔽?汽车的养用产品在指定渠道价格高昂,却只能无奈接受;即使对服务标准和工时费依据产生疑虑,也仍然无计可施;
今年315之后,新消法公布。其中有两条涉及汽车售后服务的细则,是真正站在车主群体的立场上,对未来的汽车后市场打开了一扇多元化发展的窗户;同时,也鲜明地昭示出汽车售后服务行业的市场大趋势。
事实上,新车购买两三年后,车辆的保养便成为车主的主要消费。近些年,私家车主日益年轻化,这部分群体对于车辆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多,尤其对汽车内饰从材质到样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随着用车经济日趋丰富,消费重点正在发生变化,这必将会引导中国汽车行业售后服务市场向多元化方向转变。此外,更加值得关注的是,许多国际性汽车售后服务品牌也已全面进入中国市场。从当前的汽车销售利润来看,其重点已经从前期转移到后期维护,有70%的利润是从售后服务中获得的,目前国内已经呈现了售后服务市场的全新的发展态势。
保养和维修的智能化、个性化会改变现有的4S服务模式,但前提是厂商必须愿意迈出这一步。与此同时,由于车辆正越来越像一个会跑的电脑,这使得它发生故障的概率在增加,智能化、便捷及时的维修服务变得尤为重要——车主对车联网系统的软件服务要求、频率,可能高于对车辆本身的服务要求,大量的抱怨可能由此而来,品牌商需要为此做好转变的准备。